会站队的典范:先追随德国,后投靠苏联,战后,领土增加约10%

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,小国若想捞取利益,就需要在重大国际事务中正确站队。毕竟,小国夹在强大政权之间,往往难以左右自身的命运,只有追随了“道路正确”的强权,才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分得一杯羹。二战时的保加利亚,便是其中的典型。二战时期,保加利亚先是追随德国,借助德国操纵之下的“维也纳裁决”,得到了一块领土。德国败退后,保加利亚又及时投靠苏联,从而保住了既得利益。

保加利亚曾是巴尔干强国,但在14世纪时被奥斯曼帝国占领。19世纪后,奥斯曼帝国急剧衰落。1877~1878年的俄土战争,有力地支持了保加利亚民族起义。在俄、德、英、奥等大国的幕后博弈下,1878年的《柏林条约》规定:保加利亚获得自治地位,但领土被一分为三。此后,保加利亚在德、奥、俄三个大国中间“走钢丝”,最初亲俄,后来逐步向德国靠拢。借助大国之间的掣肘,保加利亚于1885年完成统一。

20世纪初,新兴的保加利亚也在谋求扩张,衰落的奥斯曼帝国,就成为了它的目标。1912年保加利亚联合塞尔维亚、希腊等国,发动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。战争结束时,巴尔干各国斩获颇丰。但由于利益分配不均,保加利亚很快与塞、希等国翻脸,继而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。这次战争,保加利亚由于四面树敌,遭受围攻,所以最终战败。战争结束时,保加利亚被迫向各战胜国割地赔款,损失严重。

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失败,在保加利亚人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。于是在其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,保加利亚坚定地站在德奥同盟国一方,试图依靠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强大军事实力,让自己重获丢失的领土。战争初期,保加利亚确实如愿以偿,但随着战局的转折,保加利亚的处境逐渐恶化。到1918年,伴随着德国的投降,保加利亚自然也宣告战败。1919年的《纳伊条约》,迫使保加利亚交出了既占的土地。

接二连三的失败,终于让保加利亚人吸取了教训。因此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,保加利亚走上了一条相当“精明”的道路。1939~1940年,德国短时间内征服波兰、挪威、法国,让各国领略了德军闪击战的恐怖威力。于是,在二战初期,保加利亚表面上宣布中立,但实际上频繁和德国交流。当时,保加利亚人普遍希望让德国为他们火中取栗。同时,德国的强大军力,也让保加利亚人体会到了忤逆希特勒的后果。

保加利亚走亲德路线的直接好处,就是领土的“收复”。1940年维也纳仲裁期间,在德国命令下,罗马尼亚被迫和保加利亚签署《克拉约瓦条约》,将南多布罗加归还给保加利亚。1941年,保加利亚正式加入轴心国集团,继而又获得了瓦尔达尔马其顿和西色雷斯等地,几乎尽数收回了一战前后丧失的土地。此时,保加利亚的版图面积大大增加,达到了19世纪末独立以来的最大规模。

与此同时,保加利亚还想方设法保全实力,以避免战争的破坏。苏德战争爆发后,罗马尼亚、匈牙利、芬兰等仆从国,都遵从希特勒的命令,派遣大量军队参战。但保加利亚却以“不适应机械化战争”、“围剿游击队”、“稳定后方”为理由,说服了德国,故而没有向前线大量派军。保加利亚这样做是出于两点考虑:第一,和苏联交战,伤亡势必会很大;第二,他们和俄罗斯人同宗同文,关系相对较好。

这样一来,当匈、罗等国军队和苏军打得热火朝天时,保加利亚军队在后方“独享安宁”。与此同时,保加利亚“低调行事”,使其本土受战火的波及也相对较小。1944年,苏联红军在东线发起反攻。雅西-基什尼奥夫战役后,苏军攻入巴尔干地区。1944年9月,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,保加利亚共产党发起武装起义,迫使亲德政府下台。此后,保加利亚退出轴心国集团,加入反法西斯阵营,对德宣战。

由于在战争后期及时倒戈,保加利亚得以保全一部分既得利益。根据1947年和约,保加利亚领土应维持在1941年1月1日时的状态。这样,保加利亚就保住了1940年割取自罗马尼亚的南多布罗加地区,相较于战前,国土面积扩大了约1/10。此外,保加利亚本土受战争破坏较小,这就为其战后的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。1945~1980年,在苏联的帮助下,保加利亚不遗余力地进行经济建设,最终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。

总体来看,保加利亚在二战中实现疆域扩张,源于其领土问题的复杂性:二战时期,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都曾是德国的“帮凶”,但又都在战争后期“改邪归正”。由此一来,南多布罗加的归属问题就变得复杂了。战争结束后,苏联等战胜国不愿搅这滩浑水,于是就默认了保加利亚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。

参考资料:《二战全史》

奥斯曼帝国罗马尼亚苏联保加利亚德国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